100TOPS以上車規級計算芯片2022年量產裝車
1、大算力車規級計算芯片是高度自動駕駛汽車“大腦”的核心部件:
隨著汽車智能化網聯化水平不斷提高,算力需求日益迫切,智能網聯汽車量產落地亟需“算力” 資源
采用自主架構設計案與自主核心IP的計算芯片,具備可定制化開發、功能場景豐富、符合國家安全要求、服務響應快等優勢
2、2022年,車規級計算芯片單芯片算力可超過100TOPS,并將在多款車型量產前裝應用:
當前,自主車規級芯片已形成面向 ADAS/智能座艙等功能域的批量應用,大算力車規級計算芯片(單芯片算力>100TOPS)正在開展測試試驗
預計到2022年,將形成多款單芯片超過100TOPS產品進入量產前裝應用,進一步為高級別自動駕駛汽車量產落地提供算力基礎
多車企L2++車型量產,自動駕駛車型有望進入市場
1、量產車型自動駕駛技術已形成L2++水平,不斷解放駕駛員眼、手、腳。
一汽、長城、吉利、小鵬等車企所發布車型功能應用基本均覆蓋高速/快速路、城市道路、低速封閉環境的停車場(庫)三大場景,體驗感不斷提升,接近L3級自動駕駛功能
自主代客泊車系統通過車端與場端智能化技術融合,實現車輛自動完成泊車、取車動作,無需駕駛員監控,是乘用車最先有望量產前裝的高度自動駕駛功能之一
TJP功能實現車輛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低速擁堵行駛場景下自動駕駛,并在超出設計運行范圍時可及時提醒駕駛員接管,是乘用車在結構化道路上最先有望量產前裝的高度自動駕駛功能
2、隨著日本、德國自動駕駛功能車輛通過認證,中國車企對自動駕駛準入需求更加迫切;面向2022年,多車企將完成L2++級自動駕駛車型開發,同時根據相關產品管理辦法的制定,更高等級自動駕駛汽車將有序進入市場。
域控制器實現技術突破,由單域控制向跨域融合形態過渡
1、域控制器是實現整車智能化網聯化的核心載體。
當前正處于從分布式電子電氣架構向域集中電子電氣架構過渡的階段,中央域控制器+車云協同計算將成為整車電子電氣架構的長期發展方向
2、2022年,域控制器產品將由單域控制向跨域融合形態過渡,進一步降低硬件-軟件-功能之間的耦合度,精細化產業分工,加速構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生態。
進一步降低車輛硬件-軟件-功能之間的耦合度,降低車內電子電氣架構(連接結構)復雜度
進一步提高算力利用率,降低器件綜合成本
基于域控制器平臺化軟硬件,通過對多個(子)功能進行統一調度和管理來實現復雜功能,以滿足復雜智能化功能的要求
德賽西威IPU04-PRO(智能駕駛+座艙)、映馳科技DCU3.0(智能駕駛+網關)等跨域融合控制器正在開發中
整車信息安全防護技術實現從邊界防御向主動縱深防御體系躍升
1、整車信息安全技術關乎個人、社會、國家安全,部署整車信息安全防護技術是構建汽車安全免疫能力必由之路。
2、2022年,整車信息安全防護技術將從邊界防御向主動安全縱深防御體系躍升,實現威脅提前感知,動態實時響應,讓汽車從攻擊事件中快速恢復正常。
主動防護技術基于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通過對車輛進行全面、實時的安全威脅監測、預警與分析, 實現更高效安全的整車防護
縱深防護技術在原有網聯防御(僅在外網接口處加入信息安全防護模塊)的基礎上,形成了網聯防御、內網防御、ECU防御的多層防御體系,在車型正向開發過程中即在各層級功能模塊設置安全防護,全方位保護車輛信息安全
當前,一汽、東風、長安、廣汽、北汽、蔚來等主機廠商,已經積極構建主動安全縱深防御體系,形成基于車型正向開發的信息安全防護能力
車路協同輔助駕駛形成技術突破,多車企實現量產前裝推動規?;瘧寐涞?/strong>
1、構建“單車智能+網聯賦能”的車路協同智能網聯車技術路徑,能夠充分發揮我國產業與技術優勢,符合中國本地屬性要求與國家產業安全管理要求。
當前已經實現3500多公里道路實現智能化升級;車企陸續推出C-V2X量產車型,加速產業化步伐。
2、面向2022年,部分車路協同輔助駕駛場景將實現示范與量產應用,進一步加速車路協同技術發展進程。
車路協同產業化進程不斷發展,面向2022年,一汽、長安、東風、廣汽等車企將實現基于《合作式智能運輸系統車用通信系統應用層及應用數據交互標準》一階段(DAY I)場景規?;痉稇门c量產前裝,進一步推動車路協同輔助駕駛應用落地
車規級高性能激光雷達形成量產前裝,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
1、激光雷達具有可獲取直接三維信息、分辨率高等優勢,是高度自動駕駛車輛的核心傳感器。
與機器視覺相比,激光雷達可直接獲取三維信息,為智能網聯汽車構建立體環境信息。與毫米波雷達相比,激光雷達具備波束窄、方向性好,體積小,無電磁干擾,距離探測精度高等優勢
2、面向2022年,多款自主車規級激光雷達產品將實現量產前裝,成本價格進一步下降:
小鵬P5、北汽極狐阿爾法S、蔚來ET7等新車型明確搭載激光雷達,預計21年末-22年車型上市,分別搭載大疆、華為、圖達通等國內供應商產品。大部分激光雷達供應商推出的激光雷達(半固態)成本價格將降至1000美元以下
相比之前的64線高達數萬美金的國外產品,當前華為、大疆等光電技術龍頭企業都推出高線束、高分辨率的產品
雷達整機里,除了通用處理芯片以外,光源、掃描器、接收器等部件均已自主可控
數字化底盤線控系統助力智能網聯汽車落地
1、數字化底盤線控系統是智能網聯汽車核心執行機構。
智能駕駛要求底盤實現線傳主動控制,取消機械連接,擺脫駕駛員輸入的被動響應,主動轉向、建壓、調節扭矩輸出
智能駕駛要求底盤一體化控制:行駛性能協同優化,對轉向、制動、驅動、懸架、變速器等車輛電控系統實施一體化控制
全局地優化底盤主動安全性、舒適性和駕駛樂趣。
2、面向2022年,中汽創智等企業開發底盤線控系統將實現進一步數字化控制,通過一體化控制,助力高度自動駕駛實現,提高自動駕駛體驗。重點企業整車企業TIER 1控制指令離散軌跡點車規級量產傳感器信息和軟測量參數決策系統。
4D毫米波雷達即將形成量產,助力構建智能網聯汽車低成本方案
1、4D毫米波雷達兼顧傳統雷達的低成本、環境適應性強優勢,同時能夠進行垂直方向探測,實現成像效果,是未來車載雷達的主流趨勢。
基于虛擬天線技術,4D雷達在提高角分辨率、縮小體積等方面得以突破,未來隨著點云密度增加,有望達到激光雷達效果
2、面向2022年,自主4D毫米波雷達產品將實現量產,進一步推動智能網聯汽車構建低成本方案
在國際上,Arbe、大陸集團、Uhnder、安波福、傲酷等多個廠家已經形成4D毫米波雷達產品開發或小批量應用,總體來看,產品量產落地時間點在2022年前后
華為已經發布高分辨率4D成像毫米波雷達,預計將于2022年實現量產,在量產時間上基本與國際頭部企業處于同一節奏
楚航科技、恒潤經緯、華域汽車、森思泰克等自主企業也紛紛開始布局4D毫米波雷達,預計將在未來幾年形成多款自主產品解決方案
功能型無人車等高等級自動駕駛運行落地,探索新型商業模式
以無人配送/清掃/零售等功能為主的功能型無人車,以替代人類執行功能型任務為目的,使車輛從傳統的運載工具演變成為執行任務的智慧載體。
從自動駕駛的應用角度出發,功能型無人車依托云端平臺的集群監管與調度,實現實時功能任務動態分配,同時具備與其他交通參與者之間協同作業、自動規劃行駛路徑等功能
面向2022年,各類功能型無人車將進一步擴大示范規模與運行范圍,逐步開始探索商業化新模式
從技術角度,隨著云控平臺技術的逐步成熟與各地示范區云控平臺的建設進程,執行無人配送/清掃/零售等功能的功能型無人車將進一步實現集群控制,由當前小規模示范向大規模應用邁進
從政策支撐角度,以北京市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為為代表的各地方測試示范區,逐步出臺相關政策,賦予功能型無人車相應路權,示范范圍逐步由封閉/半封閉區域向公開道路過渡,并實現各類新型商業模式探索
智能座艙算力不斷提升,多模交互成為主流趨勢
1、智能座艙通過搭載智能化與網聯化技術,從而使座艙可以與駕乘人員進行智能交互,是人車關系從工具向伙伴演進的重要紐帶和關鍵節點。
2、面向2022年,智能座艙硬件算力將得到進一步提升,多屏顯示、駕乘人員監控等應用規模顯著提升,不斷提高駕乘體驗。
吉利旗下芯擎科技發布 “龍鷹一號”,芯馳科技發布X9U,已經與電裝光庭形成合作;搭載高通8255芯片的集度汽車將在2022年發布,大算力智能座艙硬件將進一步形成普及
隨著座艙域算力不斷提升,多屏化與大屏化成為主流趨勢,例如:長城最新發布機甲龍車型搭載各類顯示屏幕已達7塊,顯示屏幕從主駕向副駕、后排擴展,類似的還有吉利星越、東風嵐圖等車型;2021年前三季度,13英寸-15英寸中控屏裝配量同比大幅增長250.6%;15英寸及以上中控屏裝配量同比增長204.0%;大尺寸屏幕增長趨勢顯著
基于駕乘人員安全以及自動駕駛系統對駕駛員狀態感知的需求(《關于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的意見》也對駕駛員監控提出了要求),駕駛員監控系統(DMS)與乘客監控系統(OMS)搭載率逐步提高,同時兩系統出現融合趨勢